摘要/Abstract
摘要:殉情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自杀现象,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澜沧拉祜族同胞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既与社会制度的剧变、文化的变迁相关,也与宗教信仰紧紧相连。
关键词:
殉情自杀,
纳西族,
拉祜族,
历史文化,
原因
Abstract: As a unique and ancient custom,committing suicide for love is of long-standing and particular prominence among the Naxi people in Lijiang and the Lahu people in Lancang of China’s Yunnan Province.This surviving custom is attributed to some profound historical,cultural and religious factors.
Key words:
suicide for love,
the Naxi people,
the Lahu peop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引用本文
李建军. 血色情殇: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遗风[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3): 63-68.
LI Jian-Jun. Suicide for Love :A Surviving Custom of the Naxi and Lahu People in China[J].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1, 32(3): 63-68.
使用本文
0
/
/
推荐
导出引用管理器 EndNote|Ris|BibTeX
链接本文:
https://skxb.jsu.edu.cn/CN/
https://skxb.jsu.edu.cn/CN/Y2011/V32/I3/63
参考文献
[1] 杨福泉.玉龙情殇——纳西族的殉情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2] [美]Rock,J.F. The Romance of K’a-m?-gyu-mi-gkyi.转引自杨福泉:玉龙情殇:纳西族的殉情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3] 刘曼卿.康臧轺征——国民政府女密使赴藏纪实[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4] [俄]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M].李春茂,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5] Jackson.A.Na-Khi Religion[M].Mouton Publishers,The hagye,1979.[6] 谷雪儿.纳西人的最后殉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7] 鲁般鲁饶[M]//纳西东巴古籍译注(一).和发源,王世英,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8] 杨福泉.魂路[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168[9] 和力民.祭风仪式与殉情[M]//郭大烈.东巴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0] 习煜华.纳西族殉情现象及其社会心理原因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1] 雷波,刘辉豪.拉祜族文学简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拉祜族文化大观[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2] 陈庆玲,李小龙,等.云南澜沧战马坡村拉祜族民俗宗教与自杀现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4).[13] 李光华,陈文明,等.拉祜族自杀调查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2).[14] 李光华,陈文明,等.澜沧县战马坡村拉祜族自杀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1(2).
相关文章 14
[1]
彭劲松, 李海军. 历史文化语境与翻译——以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为例[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5): 135-138.
[2]
朱东国, 谢炳庚, 李晓青, 傅丽华.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湘潭市城正街为例[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3): 126-129.
[3]
鲁明勇, 游俊. 湘西自治州非法集资危机形成的原因及演化过程分析[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2): 105-111.
[4]
姚莉苹.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生成原因探析[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6): 111-113.
[5]
张韩. 广州起义败因新探——以八七会议历史局限为逻辑起点[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3): 43-46.
[6]
向军, 肖云龙. 大学师生无效交往原因探析[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6): 159-161.
[7]
成臻铭, 秦红. 近五年我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述评[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6): 33-39.
[8]
姚艳玉. 《边城》爱情悲剧的心理学解读[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3): 32-35.
[9]
杨俊明, 巢立明. 奥古斯都与罗马帝国早期的城市化运动[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36-41.
[10]
汪亭友. 两种改革观的原则分歧与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72-77.
[11]
高峰.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93-96.
[12]
石吉生. 析英语语义的演变[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2(1): 107-109.
[13]
罗剑平, 周慧. IT业英语新词汇的分类及其构成[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2(1): 100-103.
[14]
胡建. 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思想教育探讨[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1(4): 105-107.
编辑推荐
Metrics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
本文评价